2017-04-01 阅读次数:
核心提示:祭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多称为“扫墓”。祭墓这一风俗产生的原因颇为复杂,并不单一。
民国民间葬礼
清明节的祭墓与盗墓
清明节要到了,说点清明节话题——祭墓与盗墓。
先说祭墓。
祭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多称为“扫墓”。祭墓这一风俗产生的原因颇为复杂,并不单一。
早期人们并不祭墓,“墓”音同“没”,意思是没有了,下葬是不留坟头的,即孔子所谓:“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在儒家推崇的“事死如死生”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后,厚葬之风兴起,祭墓风俗也出现了,随之出现的还有盗墓现象。
现代北方葬礼资料图
从《孟子·离娄下》记载的一则“墦间乞食”故事来看,祭墓风俗在战国时期已很流行,时齐国有一丈夫,便背着妻妾去吃祭墓食物。但是此时的祭墓并一定在清明节进行,能成为节日风俗,与古老的“上巳节”有关。
上巳节是先秦人的重要节日,《诗经·郑风》那首有名的《溱洧》诗,描写的就是先秦青年男女在野外过上巳节的情形。就此,《韩诗注》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
可见,上巳节除了基本的“春游踏青”内容外,还有“招魂续魄”和“祓除岁秽”两个活动主题。在秦汉以后,上巳节开始被冷落了,与其时序节点相近的“寒食节”和“清明节”活跃起来,原本上巳节的内容,分别被转移到了寒食节和清明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