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阅读次数:
核心提示:“越南战争是第一场现代药理学的力量被直接用于控制士兵的战争。”诸如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氯丙嗪(一种治疗精神病的处方药)等化学品,第一次被作为日常军需物资,投放战场。
越战美军 资料图
越南战争是一场非对称战争,也是一场以滥用药物著称的战争。随着兴奋剂成为美军士兵的必备之物,药理学与有组织暴力联手,其后续影响数十载难消。
一部分历史学家称越南战争为“最后一场现代战争”,另外一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第一场后现代战争”。无论采用哪种分类,越南战争首先是一场不对称战争。换言之,它不是一场有前线、有后方、有敌人调动部队发动攻击或攻克并占领阵地的传统战争,相反,在东南亚丛林中,以往的战略和战术准则统统不适用。越共游击队用出乎意料、迷惑性极强的方式消耗美军的力量,然后抓住后者暴露出的弱点,实施规模不大却致命的打击。
这场战争明显突破了人们的认知水平。除了旷日持久,更少为外界所了解的是,它还被专业人士视为史上第一场“药物战争”,因为“美国立国以来,参与越战的军人服用的‘精神作用性物质’的水平是前所未有的”。正如波兰国际政治学者卢卡什·卡明斯基(LukaszKamienski)所述,越南战争是“药理学与暴力的决定性交点”。
军人“嗑药”获官方支持
以人们耳熟能详的安非他命为例。卡明斯基在上个月面世的新书《嗑药:药物与战争简史》中指出,二战后,几乎没有权威研究详细论述此类药物如何对士兵的表现产生影响,美军却毫不犹豫地将这种俗称“快快”的非处方药物送往越南。典型的例子是,“苯异丙胺丸”通常会被发放给那些执行远程侦察和伏击任务的部队。
美军对神经类药物的使用一直有内部标准:在准备战斗的48小时内只能服用20毫克安非他命,但这项标准很少被落实。一名老兵告诉卡明斯基,军方发放安非他命就像给小孩发糖那样,从不理会政府机构推荐的用药量和频率。《嗑药:药物与战争简史》一书还援引了1971年美国众议院特别犯罪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提醒读者:1966年至1969年,美军共使用了2.25亿片兴奋类药物,包括安非他命的各种衍生品,比二战时期增长了1倍有余。彼时,美国海军每人每年平均服用21.1片兴奋剂,空军每人每年是17.5片,陆军“仅有”13.8片。
埃尔顿·曼祖恩(EltonManzione)曾是一名侦察兵,他说:“我们得到安非他命很方便,正宗的政府渠道供应。”他记得,同僚曾饶有兴趣地向他解释:“这种药可以让你变得勇敢,任何景象和声音都会被它大大强化,你将感到精力充沛,有时候真觉得自己是刀枪不入的。”
据《嗑药:药物与战争简史》披露,战争期间,美军派往老挝执行秘密任务的士兵会得到一个医疗包,里面除了其他物品,还有12片达尔丰(一种镇痛药)、24片可待因(从鸦片中提取的止痛剂),外加6丸安非他命。进行远距离且艰苦的行军时,特种部队的士兵还会注射类固醇针剂。
1924年4月1日,德国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因1923年11月在慕尼黑啤酒店流产的暴动被判处5年徒刑。 但宽大的法官还判决希特勒在监禁6个月后可以假释。 对审判进行新闻采访的60名记者,大多数人认为是从轻发落,他们将希特勒描写成民族英雄,并把他的名字登在
核心提示:自打建国起,俄罗斯这个国家,对扩张领土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几百年来,俄罗斯一口接一口,从一个蜗居东欧的莫斯科公国,逐步成长为雄踞欧亚大陆北部中央的超级大帝国。二战获胜后,苏联的国土总量已经达到令人炫目的两千二百万平方公里之多。
核心提示:工业大国德国有多达3400吨黄金储备,在全球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不过,这批被称为德意志最后宝藏的黄金却有一半以上存放在纽约、伦敦和巴黎。原来,冷战期间,面对苏联的威胁,为防患于未然,联邦德国政府决定尽可能地往西转移黄金储备。 1968年,
核心提示:在我们中学历史课本的叙事中,北美殖民地的黑奴贸易广为人知。然而,阿伯特史密斯的《不自由的殖民者》(ColonistsinBondage)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的《部分人的自由:500年的美国监禁史》(WithLibertyForSome:500YearsofImprisonmentinAmerica)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