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5 阅读次数:
兴奋剂成为常规军需品
当时有研究显示,被派驻越南的士兵中,大约每30人中就有一人服药过量。还有人试图将统计数字提高到5.2%。简而言之,美国军方对兴奋剂滥用持默许态度,无论这可能诱发何种结果。事实上,老兵们普遍意识到,安非他命会强化人的攻击性和戒备心。一些人记得,每当“快快”的效果消失,他们就会焦躁,感觉自己像“在大街上开枪扫射那样”。
精神刺激类药物不仅能增强战士的战斗力,还有助于降低连续战斗对参战者情绪造成的不良影响,避免士兵因心理压力而当场崩溃——五角大楼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以色列作家、和平主义者大卫·格罗斯曼(DavidGrossman)所言:“越南战争是第一场现代药理学的力量被直接用于控制士兵的战争。”诸如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氯丙嗪(一种治疗精神病的处方药)等化学品,第一次被作为日常军需物资,投放战场。
据此,卡明斯基在其专著中指出,如此大规模地使用精神类药物,加上大量征用心理医生等因素,有助于解释为何在越南战争中,美国军人遭遇“战斗创伤”的几率如此低:二战时,美国士兵的精神崩溃率高达10%(每千人中有101例),朝鲜战争时期的精神崩溃率是4%(千人37例),而到了越南,这个比例只有1%(千人12例)。
以药代医如同饮鸩止渴
如果你为这样的数字而欣喜,那无疑是目光短浅的。抗精神病类药物和兴奋剂的效果是迅速且短暂的,若不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则过量服药只能减轻或一时半会儿压制问题,让问题牢牢“嵌入”当事人心灵深处。几年以后,战地综合征会以几倍的力量爆发。
多数精神类药物并不能根除导致压力的原因,就像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一样,可以缓解症状,但疾病还在。明确了这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与之前的战争相比,越战中很少有士兵因为在前线精神失常而被后送治疗;另一方面,越战老兵在战后却被规模空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困扰——很大程度上,这是将矛盾往后拖延的必然结果。
《嗑药:药物与战争简史》一书提到,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困扰的越战老兵的确切数量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有民间统计者认为,数量在40万至150万人之间。1990年发布的《全国越战老兵再调整研究报告》称,在东南亚地区经历过作战行动的士兵中,有15.2%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
究其原理,如果人体在经受刺激时获得药物安慰,体内原本起效的对抗机能就会受到抑制或被取代,从而导致外部压力带来更加长久的伤害。从道德层面上讲,在越战中发生的一切,就好比对一个受了伤的士兵施加催眠术,然后再把他送回枪林弹雨中那样。
1924年4月1日,德国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因1923年11月在慕尼黑啤酒店流产的暴动被判处5年徒刑。 但宽大的法官还判决希特勒在监禁6个月后可以假释。 对审判进行新闻采访的60名记者,大多数人认为是从轻发落,他们将希特勒描写成民族英雄,并把他的名字登在
核心提示:自打建国起,俄罗斯这个国家,对扩张领土就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几百年来,俄罗斯一口接一口,从一个蜗居东欧的莫斯科公国,逐步成长为雄踞欧亚大陆北部中央的超级大帝国。二战获胜后,苏联的国土总量已经达到令人炫目的两千二百万平方公里之多。
核心提示:工业大国德国有多达3400吨黄金储备,在全球仅次于超级大国美国。不过,这批被称为德意志最后宝藏的黄金却有一半以上存放在纽约、伦敦和巴黎。原来,冷战期间,面对苏联的威胁,为防患于未然,联邦德国政府决定尽可能地往西转移黄金储备。 1968年,
核心提示:在我们中学历史课本的叙事中,北美殖民地的黑奴贸易广为人知。然而,阿伯特史密斯的《不自由的殖民者》(ColonistsinBondage)与斯科特克里斯蒂安松的《部分人的自由:500年的美国监禁史》(WithLibertyForSome:500YearsofImprisonmentinAmerica)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