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阅读次数:
北京时间8月29日晚间消息,彭博社今日发表文章称,中国目前拥有200多家电动汽车创业公司,如今它们即将面临一场大震荡。因为中国政府将通过提高技术标准来促使一些毫无制造经验的公司出局,并考虑将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数量减少到10家。
来自汽车制造行业协会的一位高管称,任何控制措施目的都是为了淘汰实力不济的小企业,此举可能导致中国约90%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出局。据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文件显示,到目前为止仅有两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准生产电动汽车,另有三家企业正在申请中。
在中国向城市雾霾宣战的背景下,目前投资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资至少达到2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马云、郭台铭、李嘉诚和贾跃亭等。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的政策在引发了“掘金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太多缺乏制造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相关技术的企业涌入该市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尹成梁(音译,Yin Chengliang)说:“有太多的企业进入该领域,其中一些只是投机者。政府必须要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那些毫无技术基础的企业进行非理性投资。”
产能过剩
这些新能源汽车公司很可能面临与全球汽车产业同样的问题:产能过剩和高库存。随着低价车型的普及,以及节能和排放标准提高所造成的成本增加,全球汽车制造商正面临利润空间缩小的压力。
去年,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共售出了331092辆新能源汽车。
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达到300万辆,接近10倍的增长。与此同时,政府将按照标牌价格的60%进行补贴。据悉,中国目前有约4000款新能源汽车在开发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执行副主席董扬称:“我们确实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也不应该让所有人都参与其中。”
只授权10家
董扬称,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考虑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数量控制在10家以内。当然,该数字并不包括传统汽车厂商,如上汽集团和比亚迪等。目前,工信部并未对此做出回应。
但是,由于政府出台了更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一些初创公司即使获得了生产许可,距离启动生产线仍很遥远。
在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一份新能源汽车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工信部列出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必须具备的17项技术,以确保该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技术包括可监测新能源汽车性能和稳定性的控制系统,可追踪主要配件来源和质量的信息系统,以及旧电池回收或再利用的技术等。
标准难以满足
中国当地媒体报道,目前正在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中,90%在两年内仍无法满足这些技术标准。
北京电动汽车集团是首批获准的两家企业之一,该企业隶属于北汽集团,将在北京建厂,计划年产新能源汽车70000辆。
另一家获准的企业是杭州长江客车公司,其最大股东是在香港上市的五龙电动车集团。长江客车公司以制造公交车为主,曾濒临倒毙,后来获得五龙电动车集团的投资,使该公司起死回生。五龙电动车集团曾获得李嘉诚的投资。
大问题
来自北京的独立汽车分析师张志勇(音译,Zhang Zhiyong)称:“政府的批准速度令人担忧。许多公司在都在开工建设生产线,但却不能及时获得生产许可,这是一个大问题。”
目前,正在等待生产许可的企业包括万向集团。该公司已开发出一款太阳能混动汽车,售价将超过11.5万美元。该公司计划在杭州投资3.75亿美元建厂。
另一家是贾跃亭的LeEco。该公司本月10号曾宣布,将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厂,年产20万辆新能源汽车。
第三家是威马汽车。该公司本月17号曾宣布,已融资10亿美元,计划在2018年推出首款车型。威马汽车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前高管沈晖创立。
混乱局面
沈晖说:“工信部已发出信号,不是每家企业都能获得许可,这是明智之举。目前该市场的形势有些鱼目混珠,低质量企业实在太多,如一些低速电动车制造商和配件商也参与其中。”
此外,中国政府还计划在2020年后取消补贴政策,打消那些企图靠政府补贴谋利的公司的念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王晨(音译,Wang Cheng)称,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平均每家生产3000辆汽车,这样的规模根本无法实现投资回报。王晨上个月曾表示,一些公司和地方政府在缺乏相关必要技术的情况下,仍然投资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制造领域,使得该市场的混乱局面进一步恶化。
上海预致汽车咨询有限公司(Autoforesight Shanghai Co)董事总经理张豫(Yale Zhang)称:“这绝对是泡沫,如果你并不拥有核心技术,也无法建立自己的品牌。一旦资金烧光,企业很快就会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