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
男人屋> 现代史>正文

两弹发射秘闻:兰新铁路停运 百万群众紧急疏散(2)

2016-12-28 阅读次数:

  B、实验前难关重重

  张其彬到基地后,负责临时发射基地的建设、试验技术协调、编制测试发射程序即操作规程。在基地统一安排部署下,张其彬与基地所有的科技工作人员一起,日以继夜地进行认真仔细的实验前准备。两弹的发射日期,定在了1966年10月27日。

  然而,在实验前一天——10月26日清晨,戈壁滩天气陡变:大风呼啸,天昏地暗……如此恶劣的天气,实验还能否如期进行?下午三四点到实验场时,张其彬和大家都担心。按规定,风速超过15米/秒,温度超过零下11摄氏度,就不能进行这个实验了。而当时最大风速达25米/秒,气温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在征求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中央果断决定实验如期进行,所有的设备、人员按计划进场。

  张其彬回忆,由于风沙太大能见度太低,十几米外已视物不清。下午三四点,天空昏暗如夜,车队进场时,不得不集体编队打开大灯,一辆接一辆地紧跟着向目的地进发。车跟太紧怕造成追尾,稍一拉开距离车就可能走丢。由基地司令员李富泽和部队政委高震亚负责运载导弹和原子弹去两个地方进行测试的车队,竟然沿着电线杆走迷路,在走岔了50多公里才回归正途,3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目的地。

  10月26日下午5时,仪器终于检测完毕,但是大风又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无法将导弹在风中顺利地竖到发射架上,只有组织人力拉绳子。开始时,16个人拉还不行,后来又增加了12个人。28个人拽着、扶着、拉着地配合着吊车,慢慢把导弹吊起来,再慢慢放下去,总算艰难地完成了这道程序。

  C、七勇士留守操控

  按计划,10月27日发射核导弹。为防止意外事件,当时兰新铁路停运,数百万群众紧急转疏散。26日21时,地面准备工作完成,按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而地下室负责发射控制的,只留下了7个人:政委高震亚、参谋长王世成、技术助理张其彬、技师董连捷和刘启泉,操作手徐虹、中队长颜振清。张其彬回忆,当时的两弹结合发射塔,距离他们七人所在的地下控制室大约100米,深度4米。

  地下室面积总共十几平方米,一旦出现意外,谁也不能保证能活命。于是,张其彬在日记本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勉励自己:活着,为党的事业而战斗;死了,为党的事业而献身!张其彬如今坦然承认,当时心里很清楚,核武器实验的危险性。那时两弹结合的实验尚属秘密,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将其隐喻为“战斗”。

  此后,人们把当时留在现场的七人誉为“七勇士”,又称“敢死队”。

  在总撤离前,张其彬记得聂荣臻元帅到地下室看望了他们。聂荣臻对他们说:祝你们身体健康,祝我们发射成功!当晚,国防科委的首长还为七人戴上了毛主席像章。27日黎明终于来临,他们意外地发现地下控制室门外,竟然还有一个人默默地陪了他们一夜——基地司令员李富泽在外面爬梯间里坐着陪了七人一夜。

  张其彬表示,李富泽是一位参与指挥过辽沈战役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国防需要,来到酒泉基地,指挥这场同样意义重大的战斗。当时,李富泽想与七人战斗在第一线。但考虑到首长所肩负的重任和现场的危险性,七人集体请求上级要求李富泽撤离。后来负责现场指挥的聂荣臻亲自打电话,命令李富泽迅速返回,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地下室。

上一篇: 邓小平阅群众来信“头次看到 我喜欢”

下一篇: 《我的祖国》诞生背后:作曲家把自己关房里一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