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屋> 男人玩数码>正文

海鸥相机 海鸥发布两款中高端数码相机(2)

2014-08-16 阅读次数:

  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2066万台

  当听到“海鸥”苦练三年,蛰伏研发,重出江湖的消息时,被称为“海鸥之父”的原上海海鸥照相机厂总工程师孙晶璋激动万分:海鸥“二次腾飞”有希望了,“这不仅是老海鸥人的期盼,更将激起无数海鸥迷的温暖回忆。”

  曾几何时,“海鸥”就是照相机的代名词。追忆历史,孙晶璋如数家珍。1958年,肩负着发展民族照相机工业使命的海鸥相机厂前身上海照相机厂成立。这一年,一群相机店的学徒和中央商场修钟表的手工业者,聚集在南京路和四川路路口惠罗公司六楼的一个小阁楼里,参照德国徕卡3B型相机,敲敲打打,推出首款58-1型相机。

  从1958年建厂并推出58-1型相机,到4型双反相机出口,上海照相机厂仅用了6年时间。据介绍,当时地域名不能作为商品名注册,在出口时由进出口公司提出改名为 “海鸥”,由此上海的这只“海鸥”名扬海内外。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涌现,造就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海鸥”盛世。海鸥最辉煌时,员工高达6000多人,年产值10多亿元,从松江中山路工厂往返市区的大巴就有70辆,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照相机厂。这期间,也产生了一批忠实粉丝。在《张艺谋的作业》中记录,张艺谋当年用自己卖血的钱买了一架海鸥相机,业余进行摄影创作。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海鸥、凤凰、乐凯等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可终因关键技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市场营销陈旧,先后失败。

  历经海鸥起起落落的老职工李士宝认为,除了国外数码相机涌入带来的冲击外,传统体制也束缚了海鸥的“翅膀”,“作为大型国有集团,面对来势汹汹的数码冲击,由于缺乏技术转型意识和大胆的资金投入,甚至还没来得及做准备,就被甩出一大截。”在孙晶璋看来,“海鸥”上交的税收可以再建几个“海鸥”;但当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却有点“吝啬”,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海鸥也曾在国内首推数码相机,可缺乏技术支撑,与日本等产品相比,在价格和性能上没有任何优势。

上一篇: 诺基亚今日宣布 微软正式完成对诺基亚手机业务收购

下一篇: 任天堂新老3DS多图对比 3DS和New 3DS LL的一些核心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