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史
男人屋> 现代史>正文

习仲勋为何亲自“挡驾”不让儿子调进北京

2017-02-14 阅读次数:

  核心提示:习仲勋的长子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户县一个国防科研单位工作了1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军后勤学院恢复,急需从军内外选调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他就因所学专业对口被选中,并迅速办妥了调动手续。但就在即将启程赴京报到时,却没有了消息。原来习仲勋知道了此事,亲自出面“挡驾”。

 
历史揭秘,历史趣闻,中国现代史,习仲勋,习仲勋儿子,习仲勋家风

  习仲勋的全家福 资料图

  说到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就不由得想起《人民的忠实勤务员——习仲勋》这篇文章。这是1950年《群众日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的介绍习仲勋革命经历和优秀品质的文章,今天读来仍然给我们很多教育和启迪。习仲勋的爱国心、报国志、赤子情都与人民群众的休养生息、愁苦安乐息息相关,在他的人生轨迹中清晰折射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和良好家风的传承。

 

  故园不泯清风颂

 

  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农民家庭的习仲勋,13岁在家乡立诚学校读书时就开始接受先进思想,参加进步学生团体。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1928年春参加陕西省立第三师范爱国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地方当局关押于三原、西安等地,在狱中他坚持斗争并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习仲勋离开故乡,进入杨虎城部从事兵运工作。习仲勋在回忆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时常常从父亲为自己取名说起。他说:“父亲信奉‘严是爱,宠是害’的教子格言。给我取的相近小名,冠以习姓时就成了习相近。恰好与《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词义相反。结果上学时,不少同学都说我怎么叫了这么个名字?这是因为我在兄弟排行中为长,即取了相近,我的堂弟仲辉排行为二,却取名相远,胞弟取名相良。也许父亲当时还有更深的寓意。”

 

  1996年,习仲勋的妹妹习冬英谈到父亲对子女教育时曾说,那时家里孩子多,父亲和蔼的面容中透射出几分严厉,总是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不要打架,不要骂人。孩子们常常吵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父亲一声咳嗽,家里顿时就静了下来。他虽然没上过学,终生为农。但他经历较广,知书达理。他期望子女们以农为本,耕织传家,做勤劳正直的人。因而对孩子们管教很严,我们都怕他。哥哥、弟弟刚五六岁时,他就带他们到田间去做一些拔草、锄地之类的简单农活,并给我买了一架纺车,让我跟着妈妈学纺线织布。

 

  生活于一个勤劳和谐家庭中的习仲勋,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事的风范,受益匪浅。劳动人民忠厚、友善、勤劳、忍让、负重的优良品德,深深影响了儿时的习仲勋。若干年以后,习仲勋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常常深情地谈起父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我的父亲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农民,他总是对我们说,‘如果有了学问,就做一名教书先生,用自己的本事传书授道,受人敬重。要不就种庄稼,做个本分的农民’”“我的母亲勤劳贤慧,对婆婆特别孝敬。婆婆患病时,她把精心做的莲子汤送到床前,而自己却省吃俭用”。

 

  在延安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担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常常在家庭饭桌上高声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围坐在桌前的孩子们也稚气地和起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优良的祖训家风,数十年的身体力行,如涓涓流水,细雨春风,培桃育李,代代传承。

上一篇: 蒋家后人推动蒋介石父子移灵大陆为何搁浅?

下一篇: 邓小平的家风:《邓小平文选》稿费都捐了出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