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
男人屋> 世界历史>正文

印度的反思:1962年中印战争为什么输给中国

2016-12-12 阅读次数:

印度的反思:1962年中印战争为什么输给中国

  “我记得高级将领们到我们这里来,并且给国防部写信,要这要那……如果我们有远见,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会是另一种做法……印度中国入侵中学到了这个世界容不下弱国……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这些话是当时的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963年说的,当时印度刚刚在中国手中尝到耻辱性的失败。作为一个一直用自己乌托邦式的眼光看待国际政治的领导人来说,这场失败犹如醍醐灌顶。

 

  1962年边境战争的失败让他意识到,在国际政治中,弱国毫无立锥之地。

 

  印度官方历史中这么形容中印之间的那场边境战争:“1962年的事件也在政治和外交领域产生了显著变化,带来了更多的现实主义。”

 

  印中战争让印度开了眼,但即使45年之后,印度人依然没有意识到导致自己失败的环境和原因。流行的看法是中国背叛了印度的信任,袭击我们在拉达克(Ladakh)和东北边境特区(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的防线。

 

  但政府对这次战败的调查(尚未解密)、印度政府1992年的官方历史、已经解密的中国和美国文件、以及印度分析家和学者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对于这场战争,还有惊人的事实。

 

  最显著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领袖让印度遭受了失败。不是中国的背叛,而是当时的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以及他的国防部长V·K·克里什那·梅农(V K Krishna Menon)自以为是地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而且即使印度奉行“前进战略”,中国也不敢进攻印度。

 

  前进战略和对中国不作为的判断得到了当时的情报局长B·N·穆利克(B N Mullick)的坚决支持。有些分析家认为,穆利克也对误导政治领导负有责任。

 

  对现有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印度战败的几个主要原因,它们是:

 

  政治领袖们误判中国不会对印度在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的“前进战略”做出反应;

 

  印度军队装备不好,准备不足;

 

  中国无根据地认为印度试图占领西藏。

 

  痛心的报告

 

  耻辱性的失败之后,印度军方委托亨德森·布鲁克斯(Henderson Brooks)少将和P·S·巴加特(PS Bhagat)准将调查这场灾难。虽然参考资料极为有限,但二人深入挖掘,发现了最初形成“前进战略”和印军在当时是如何在政治领袖的压力下被迫参与冲突的许多资料。

 

  亨德森·布鲁克斯 - 巴加特报告还未解密。但英国记者内维尔·麦克斯韦尔(Neville Maxwell)看过了报告并发表了一篇内容摘要。他是怎么看到这份报告的不大清楚,有传闻说是一位高级部长把报告交给他的。

 

  印度政府在1992年发表了一份官方历史文件--1962,与中国冲突史,由国防部历史局编撰。上述两份文件都认为,装备恶劣、准备不足的印军是被迫对抗优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

 

  实际上,直到1961年仍担任陆军总参谋长的K·S·迪马亚(KS Thimaya)将军1962曾在Seminar杂志撰文指出:“作为军人,我根本无法想象我们单独与中国公开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也不能期望能赶上中国。保证国家安全的责任,应该由政治家和外交家承担。”

 

  但是,政治领袖在情报局的支持下命令军队在印度宣称所有的全部区域建立前进据点,其中包括有争议的地区。

 

  “前进战略”从1954开始实施,不顾中国政府一再抗议,在争议地区建立哨所,这些哨所甚至常常越过中国的前线哨所。

 

  尼赫鲁一厢情愿地急功冒进,他相信印度由于有美苏的一致支持,中国不敢反击印度的前线据点和巡逻队。

 

  这背后的设想是通过逐步设立据点,最后把中国人赶出印度人认为自己拥有的地区。

 

  有些印军将领反对这个政策,认为它在军事上是危险的。他们知道印军准备不足,无法在前方抗击中国军队。

 

  印度官方历史中就记载:“1959-1960年间,东部司令部司令官S·P·P·托拉特(S P P Thorat)少将就已经意识到中国在东段对印度的威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威胁所需的要求。但军方总部以及国防部对此并未多加注意,甚至未通知总理。”

 

  军队总部的政治化

 

  尼赫鲁不是专心倾听军队的意见,而是把军方高层换成一批只会唯唯诺诺的军官,他们只会服从命令,最终将印度带向耻辱。这种印度军方高层公开的政治化也是印度失败的原因之一。

 

  最为严重的是,政治家们不负责任和国粹主义的声明使局势更加恶化,并使中国人有把柄以“自卫”的名义进攻印度哨所。

 

  当时的印度国土部长拉尔·巴哈杜尔·沙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1962年2月4日曾宣布:“如果中方不从他占领的地方撤出,印度将重复其在果阿的行动,把中国军队赶出去。”

 

  尼赫鲁也于1962年10月12日发表声明说,他已经“命令印度军队把中国人赶出去。”

 

  把中国人赶出去。政治家说起来容易,但实地情况却不同。印军后勤保障疲弱,准备不足,无法与经过良好山地作战训练的中国军队抗衡。

 

  1962年整年,印中军队在边界线上冲突不断。但印中边界战争的主要战事是从1962年10月10日到11月20日之间进行的。主要地点是瓦弄、达旺和阿克塞钦地区。

 

  军方分析家认为,有一系列因素使得印军崩溃。印度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情报设施不足,根本不清楚中方的力量、机动能力和战术,特别是个别报告中提到的人海战术。

 

  罗德里克·麦克法卡尔(Roderick MacFaquhar)在其《文革起源,第三卷:1961-1966 山雨欲来》(The Orig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Vol 3: The Coming of the Cataclysm 1961-1966)一书中责怪印度情报部门未能准确研判中国国内和外交的发展,而只是依赖中情局的简报,印度驻北京使馆关于中国国内经济危机、中苏交恶以及台海危机的剪报。而根据这些情报,印度政坛、军方和情报部门的领导者们就得出结论说中国不会对印度的“前进战略”做出激烈反应。

 

  后来的调查表明,甚至军方也没有准备和中方开战。很少部队有山地作战的经验,武器陈旧,根本不适合山地使用,而且还补给不足。中国人在西藏有补给基地,而且对山地战事十分熟悉。

 

  后勤、指挥失误

 

  而印军连过冬的服装鞋帽都不够。印度官方历史中说,通讯不畅,没有道路网络,补给和增援大都由空运完成。

 

  弹药不足,缺乏炮火支援,炮兵在山区没有机动能力。

 

  更有甚者,军队士气极低。军中的决策十分随意。官方历史指出:“有些决定匪夷所思。例如,有两个被派往平原地区当向导的拉其普特(Rajput)人在途中被命令停下来,重新派往卡蒙地区(Kameng)。他们对这个地区一无所知,而不是把他们派往熟悉的瓦弄地区。到处都是一片混乱。”

 

  报告还指出,“无计划的随意调动军队破坏了原有的部署,进而摧毁了战斗队形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是,政府命令向威胁多拉(Dhola,即中方所称的扯冬)哨所的中国军队进攻,并把他们驱逐出去。战地指挥官曾抗辩,要在麦克马洪线附近塔格拉峰(Thagla Ridge)的冲突地区战胜优势的中国军队军事上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 还原被斯大林扭曲的的十月革命史

下一篇: 美国反思罗斯福新政:或许让大萧条拖延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