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 阅读次数:
被村民珍藏的“叔侄亚魁”牌匾。
岭南大地上,数百年历史的古村并不鲜见,但传承达千年之久的古村则比较少见。仁化恩村,便是一座与韶关一般有着逾千年历史传承的古老村落。据可考的明代古籍记载,越王勾践曾一路追赶吴王夫差至此,眼看夫差就要被擒之际,村中一老妇却仗义出手相救,令吴王逃过一劫。吴王为感谢救命之恩,称该地为“恩溪”,清代改称为“恩村”。
最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仅有200多户、不到千人的小山村中,古时一度坐拥7个祠堂、4个牌坊、2座门楼、1座城堡。而从宋元至今的900多年间,村中蒙氏家族共考中进士26位,武举、岁贡、监生、痒生、太学生等多达300多人,可谓冠盖云集,人才济济,被当地人誉为“江南第一世家”。
沿着古老的鹅卵石巷道走入恩村,只见古城墙横亘,垛堞巍峨,城门依旧。城楼虽坍塌,但雄伟气势犹存;护城河已废,而当年遗泽、洼塘还在。村中“观光坊”题字者,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村民家中,还大量珍藏着各式各样的古画、寿幛、官袍官帽、祖宗画像、神龛祭器、文房四宝、家具古玩。村中池塘附近矗立的2间宗祠,可谓村中古建筑的代表。世科祠是恩村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保存清朝建筑艺术特色最齐全的古建筑之一。占地300多平方米的世科祠为二进三开间,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斗拱梁柱精美绝伦,是粤北清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一。
世科祠主楼下悬挂“叔侄亚魁”四字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当年为叔的蒙思齐和为侄的蒙正同时进京赶考,结果侄子考得了第一名,而叔叔荣获第二名。当时的皇帝龙颜大悦,特赐予“叔侄亚魁”牌匾以示嘉奖,从而成为恩村人最骄傲的荣耀之一。在长期的官宦外迁、异地繁衍中,恩村如今留守人丁仍然坚守着先人“耕读兴家”的祖训,延续着气贯数百年的文化传统和伦理氛围,尽力守护着恩村文化古迹和历史荣耀。
作为祖辈留下的丰厚遗产,村中大量古建筑没有普通村落般衰败的气息,保留基本完好。如村民蒙万馀家中的民宅就是一座典型的清代中期青砖建筑。大量栩栩如生的壁画色彩艳丽,“五子行孝图”“寒山图”等配以诸多的唐诗宋词典故,诗文与画作完美融合,令古宅洋溢着一派书香门第的气息。屋中各类“蝠保平安”“花开富贵”“喜上眉梢”“平步青云”等中国喜庆寓意的木雕、灰塑等更是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
900多年走出26位进士
村里人指着村中北门匾额书的“拱北里”说,这是“拱手北面朝圣”的意思,这代表着蒙氏家族在古代与帝王、中央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据当地文史部门考证,作为恩村蒙氏家族兴期与鼎盛期的见证是一句流传逾百年的“一门三进士,三房七祠堂”。恩村始祖蒙念四从江西于都南来韶州后,卜居仁化恩村,到第三代蒙天民首开科甲,中了南宋庆元年间一甲第十二名进士,被宋宁宗封为文林郎,并御笔钦点为仁化县知县。敕封圣旨现仍悬挂于祖祠“蒙氏家庙”,并记载于明清两代的《仁化县志》。蒙天民以下的子侄孙辈,又相继出了蒙应龙、蒙英昂、蒙渊龙等进士,故有“一门三进士”之称,享誉岭南。
据清朝嘉庆《仁化县志古迹志》记载:仁化功名访表有十,恩村独占其五。其实,恩村的功名牌坊除了为蒙英昂立的“进士坊”、为蒙正立的“观光坊”、为蒙禄昌立的“五马坊”、为蒙荣立的“登选坊”、为蒙温立的“登第坊”以外,还有为蒙均远立的“都台坊”和清光绪年间“维新牌坊”。这些牌坊,曾在明、清两代极尽荣华,成为蒙姓恩村“江南第一世家”的村志,也是恩村鼎盛时期的见证。仁化县文峰塔的两任县令主修,也曾以“文笔冲霄”的塔匾来颂扬提携过他们的恩师蒙禄昌。
下一篇: 河北万全卫城保护性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