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百态
男人屋> 社会百态>正文

9岁学生纠错奥赛名题 错误答案沿用5年无人察觉

2016-11-01 阅读次数:

9岁学生纠错奥赛题

9岁学生纠错奥赛题

9岁学生纠错奥赛题

9岁学生纠错奥赛题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选择改正,而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推翻了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作为两届奥赛的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联系生活实际学知识5次沟通出版社纠正答案

 

  “150盏亮着的电灯,各有一个拉线开关控制,被顺序编号为1,2,3,4,…,150。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再将编号为5的倍数的拉 线各拉一下,拉完后亮着的灯数为几盏?”这是一道考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思维数学题,今年暑假,才上完三年级的罗弋在做四年级的数学竞赛题集《培优新帮手》时 遇到此题,算出答案“90”与标准答案“80”不符,妈妈陈群只当儿子错了。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

 

  罗弋的爸爸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第一次用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也算出是80,听了罗弋的解释后,才恍然大悟又加上10。令人咋舌的是,陈群上网一搜才发 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

 

  起初,一个9岁小孩的答案并没有引起青少年世奥赛组委会的重视。“一听孩子没参加过奥数比赛就质疑答案有误,组委会连说没资格纠正,叫我们去找出版社。”9月28日,陈群不得不联系出版《培优新帮手》的崇文书局。记者看到,在3次邮件、4次电话沟通过程中,出版社在请主编和多名编者重新做题后,认为“此题有解题步骤,属于思路错误”,依然坚持旧答案,并建议孩子去网上搜索解题步骤。陈群不甘心,她发出两封纠错邮件,将罗弋的推演思 路和指出的常识性问题告知编辑。终于,在10月20日上午,陈群收到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我们将孩子的思路和答案反馈给主编和多名编者,在重 新审视这道题后惊讶地发现孩子的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的出版中使用罗弋的答案。许举信分析了造成5年 无人纠错的原因,“大人在解此题时都会用到公倍数,罗弋没有学过,只能用常识去解答。但这道题对小孩来说难度很大,通常他们的答案都来自于老师、家长和标 准答案。”

 

  爱总结数学规律把理科原理巧用于生活中

 

  从三年级开始,数学老师石丽就认为罗弋很有数学天赋。当时讲到两位数相乘的知识点,其他孩子用竖式或者一个个相加,罗弋却在草稿本上画几道交叉的线条,以交叉处 所在位置推演出答案。“他告诉我,这个方法是一位数学家发明的,他在此基础上简化了线条,几笔下来可以直接看出答案,更方便更迅速。”

 

  做完书 本上的题,罗弋常嚷嚷着让父母给他出题。一次陈群把一道需要用到高中镜像原理的题拿给罗弋,没想到他不到一分钟就算出正确答案。罗弋不以为然,“我早就总 结过了,长与宽的和不变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和宽越趋近于正方形,面积越大。”作为数学课代表,他不仅是老师的小助手,常常为同学解答疑问,还发动他们互 相查漏补缺。

 

  由于爱钻难题,罗弋常常忽略细节和基础,他曾忘记写数学单位、转化单位,甚至做漏题。而最令妈妈头痛的是,儿子不爱做作业,“我 不喜欢做累手的事情,我写字很慢,喜欢用几个符号就把我的想法表达。”罗弋说。这学期,陈群要求罗弋在做完家务、照顾好弟弟以后,利用2小时时间做作业, “到了9点半必须搁笔,去睡觉。”情况才有所好转。

 

  而在做家务时,小男孩还用物理原理解决生活小难题。一次,冷冻室的肉被牢牢粘在冰箱里取不 出,罗弋拿一根筷子寻找最薄处的冰,一面大力敲打,一面演示给妈妈看:“筷子放越平,冲击力越大。”他还教妈妈如何利用偏心力和离心力,用洗衣机洗两双袜 子,不把机壁撞得呯嘭响:“两双袜子相对而放,就可以达到平衡没有响声。”

 

  在热爱数学之外,罗弋的另一兴趣是阅读。在班主任白煦兰的印象中, 罗弋是个静得下心来的小孩,“每天中午吃完饭,他都会去班级图书角取一本书静静翻阅许久。”不过,小家伙却称自己看的都是“闲书”,诸如《狼图腾》、《钢 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此外,画点花花草草的水墨画,是他做题做累之后用来放松自己、祛除烦恼的方式。

上一篇: 男子雨中光脚称被打晕 系吸食毒品后现幻觉

下一篇: 男子800度近视 踢球后视网膜脱离半只眼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