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百态
男人屋> 社会百态>正文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什么意义?习主席还用过哪些典故

2015-09-04 阅读次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典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面前宣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什么意思?除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总书记用过哪些典故?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总结以来是说,做事、为人、做官、为政,没有不能好好开头的,却少见能有好好到头的。这句话是提醒人们,善始容易、善终不易,虎头不难、蛇尾常见。

  那么,除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习总书记用过哪些典故?人民日报出版社首发《习近平用典》,集纳被引用的古代典籍中治国理政经典名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历次重要讲话,不难发现,总书记的讲话中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那些治世名句寄意深远,无不彰显着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结集梳理习总书记所使用历史典故的《习近平用典》一书昨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首发。全书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分为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准确诠释古典名句寓意的同时,也深刻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为典故赋予了当代意义。

  汲取古人智慧观照当代实践

  “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2012年11月15日,在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发言中引用“夙夜在公”,清新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而这个词正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后来成为媒体的高频词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老子》中“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习近平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活用古代圣贤智慧以观照当代实践。

  从儒学经典中妙解现实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或谈敬民,如《孟子》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或谈为政,如《论语》中“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或谈外交,如《礼记》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无不从当下现实出发,针对中国最紧迫的问题所谈。

  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现实难题的办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儒家经典的原因。当然,儒家之外,道、法、墨三家的经典语录也常被习近平引用,概括来说,就是以“道”戒奢,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典故最多的古代名人是谁?答案是苏轼。“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强调干部要有担当和判断;“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则是提醒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

  激活传统宝库增强文化自信

  有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则展现了高超思想能力和高度文化自信。

  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导,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专家表示,用典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中国故事,这正是让古籍里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提升素养,那么,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上一篇: 男童胎毛留9年辫子长度达到60厘米 其母亲欲申请世界纪录

下一篇: 广东深圳开学日坪洲小学 新教师身着旗袍拜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