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4 阅读次数:
3月29日,《人民日报》根据胡耀邦的讲话发表了评论员《我们的政策是富民政策》。评论指出:
引导人民靠勤劳尽快地富裕起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个根本观念、根本立场,决不是什么“权宜之计”。我们决不能看到一些地方、一些人致富,就不舒服。我们是执政党,党的工作的结果如果不是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党的领导就不是成功的,就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多年的教训,耽误了很多时间。现在,人民谅解我们,给我们时间,我们不能一误再误,不能在这个根本观念、根本立场上再动摇,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经济形势稍有好转又走回头路。
《十二个春秋》断章取义
胡耀邦提出“富民政策”时,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文革“极左”阴影中摆脱出来,他的观点在党内外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作为党的根本决策,邓小平同志对富民政策做过具体的阐述,耀邦同志的富民政策和中央精神相一致,但因更强调“富民”而招来许多非议。一时间,沸沸扬扬的争议之声甚嚣尘上,有人借机向胡耀邦发难,断章取义地对耀邦同志的富民政策进行攻击,说耀邦同志只强调个人利益。甚至在1987年1月的一次会议上,还有人批评并讽刺地说,“胡耀邦一条富民政策就概括了我们的一切,还很得意地到处讲。”
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邓力群即把富民政策作为胡耀邦“不尊重中央领导集体的突出表现之一”。他在回忆录《十二个春秋》一书中写道:
1983年1月,小平同志和部分中央领导同志、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谈话,说改革、建设“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谈话整理过程中,反复征求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经小平同志审定,作为中央集体的意见下发。可是耀邦同志1984年春在贵州发表长篇讲话,整理后发得很广,根本不提国家兴旺发达,更不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是把《管子》、《史记》中‘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之类古人的名言,不做任何具体分析加以引证。他多次自我欣赏地说,他那个‘富民政策’的提法非常鲜明。《人民日报》1984年3月29日根据他这个讲话发表了长篇评论员文章,题为《我们的政策是富民政策》。这可以说是他不尊重中央领导集体的突出表现之一。
从文中可以看出,小平和中央同志的讲话中,是强调改革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富裕,这是正确的。耀邦同志强调富民,也是在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讲的是国富与民富的辩证统一。“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富与国富,二者是一体的,这是符合改革的大方向的。《十二个春秋》断章取义地歪曲耀邦同志的讲话,个中原因,读者心里自然清楚。
贵州之行后,胡耀邦又先后视察湖北、黑龙江等地,多次宣讲富民政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比较快地富强起来,富裕起来,兴旺发达起来。
1984年7、8月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开会。在耀邦同志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起草小组对提纲讨论了两次。耀邦同志对提纲不满意。他强调,这是个历史性文件,一定要写好,要写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起草小组从北戴河回到北京玉泉山以后,胡耀邦又多次上山主持讨论。文件从起草初稿起,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预备会议最后定稿,前后修改了九次。
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前一天,胡耀邦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通报《决定》精神时,说:“更快更好地使国家和人民富起来,是中国共产党想事情、办事情的最核心的问题。”《决定》强调了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其实质就是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发展商品经济恰恰是富民政策的核心。
改革开放30多年后,回头再看耀邦同志提出的富民政策,感触颇多。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富民政策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胡耀邦的富民政策是他改革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对当前的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决不能把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改革开放搞成以富民始,以富官终。
上一篇: 巴金做何事曾令彭德怀感到“有些害怕”
核心提示:根绝高利贷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在农民的生存经济面前,即使如建国初期那样强大的政治运动手段,也无法100%奏效,不能不说,道德愿景也好,政治正确也罢,都只能等待生存经济的最终转型。 土改现场 资料图 1950年7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土改中
毛泽东和林彪步入九大会场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4日闭幕)。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党约2200万党员。这次大会是在全国
我国三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盛行一夫多妻的妻妾制度。但凡有社会地位的文武官员、豪门大户,几乎无不妻妾成群。中华民国成立后,移风易俗,社会各界逐步推行一夫一妻制度。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知识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的文职官员里面,比较顺利
核心提示:毛主席得知有灾民避水爬到树上被毒蛇咬死而落泪,是在1950年8月5日看了时任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等人8月1日的来电,而不是别的什么报告。这有档案为证。 毛泽东 资料图 《回忆录》说: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水灾,灾情百年不见,淮河也溃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