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3 阅读次数:
体制改革不搞不行
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要生存,就要生产,要消费就要就业。一个社会不能解决就业问题,上层建筑就要考虑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的变更,这就是改革。如果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矛盾的激化,上层建筑还纹丝不动,就将引起动乱或革命。
耀邦同志从就业和一系列的问题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他说:
“我们过去搞了很多盲目性。多少年一手要投资一手减任务,不知浪费了多少钱。搞了三十年,家当可不少了。固定资产除了美国、苏联,我们占第三位。但有许多厂子不能开工,产品不对路,浪费惊人。已经吃不饱的地方,还要建新厂子,有的如轻工业,却不投资。现在老百姓买东西要求高了,不光布匹、的确良,许多地方要收音机、自行车、电视机、录相机,这些东西又不投资。有些东西不要多少钱可搞上去,不搞。不调整不行……。”
“我们要革命就得改革,经济体制、财政体制要改革,干部体制也要改革,不改革还得了?!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有许多适应不了这一形势。”
耀邦同志在青年人就业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实现的。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面对、参与的第一个经济问题,社会效果是很好的。从知青就业问题出发,他直言不讳地谈到四个现代化中,国营企业生产效率和用工流向的问题;社会总劳力在国民经济生产各部类如何重新分配的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和支持青年人搞活经营的问题;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各自优势比较的问题;摆脱过时观念和树立光彩就业观念的问题;最终归结到对党中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战略思考上。今天看来,耀邦同志在此问题上,思考的不足之处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就此问题和政府部门沟通,决心、魄力、热情与工作艺术有所失衡。
我国现在就业的主渠道已是多种所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保留下来的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制,其中的职工比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减少了二千万人。人们就业的领域大大拓宽了,其中的纺织、服装、家电、网络、电子、建筑、机械、餐饮、批发零售、一般服务业等等都有广泛就业。众多行业不仅使大量城市人口就业,还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人口数量达到一亿五千万左右。尽管有这样骄人的成就,但我国13亿人口的就业还是社会最重大的问题之一,仍是人们的最大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这一民生理念的指导下,把多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下去,使人民广泛就业,逐渐进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幼有所养,老有所归,住有所居的小康社会。
核心提示:根绝高利贷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在农民的生存经济面前,即使如建国初期那样强大的政治运动手段,也无法100%奏效,不能不说,道德愿景也好,政治正确也罢,都只能等待生存经济的最终转型。 土改现场 资料图 1950年7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土改中
核心提示:在深圳最高的国贸中心大厦的旋转餐厅,老人讲道: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改革开放动摇不得,继续发展,人们生活要不断继续提高,他才会相信你,才会拥护你。我们耽误了几十年,不耽误
核心提示:梁广大向谢非提出,希望能让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尽快见报,谢非说先等等。但梁广大等不住了,他心想,本地报纸不能刊发,那我就出口转内销吧。2月12日,他找来时任珠海宣传部副部长彭冠和珠海特区报的摄影记者何华景,让他们找出一些代表性的照片来,
核心提示:就是新的祸国殃民!这话太刺激,这话不是针对广大就业群众说的,也不是对重工业产业里的产业工人说的。我认为是对当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说的,因为对我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来说,经济体制、经济制度决定了人们的就业门路和思想意识。在耀邦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