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男人屋> 古代史>正文

越王勾践灭吴后如何以“小国之君”成就霸主之业(3)

2017-02-03 阅读次数:

 

  诛杀功臣

 

  范蠡和文种是帮助勾践复兴越国的两个关键人物。当年君臣三人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终于一雪前耻,灭掉了吴国,如今功成名就,勾践却对他们起了杀意。范蠡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察觉勾践意图后,果断放弃权力,离开越国,过起了隐居生活,并给文种写信:“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以为然,念及君臣二十年的情谊,他觉得勾践不会如此决绝,然而,勾践比文种想象中要心狠许多,最终逼得文种自杀。为何勾践非要除掉这两位功勋卓著的大臣?当时晋国的六卿(赵、魏、韩、知、范、中行六个大家族)、齐国田氏家族、鲁国的三桓都已经架空了本国君主,那么范蠡和文种这两位功高震主的大臣和他们的后代无疑是对越国君权最大的潜在威胁,一代雄主勾践自然会选择“坏人我来做”,以保子孙几代人未来不会被权臣所欺,文种也就成了最大的悲剧人物。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当了十年霸主,去世前嘱咐太子说:“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纵览春秋历史,霸主更迭频繁,勾践也知道他辛辛苦苦建立的霸业,可能几代后就会衰落下去,所以嘱咐太子要慎重行事。勾践去世后,子孙也算争气,将越国的大国地位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春秋无义战”

 

  从道德标准来衡量,勾践当上霸主后做的几件事都不太光彩,不过由于缺乏有效制约,难保春秋时代的霸主们不会在“尊奉天子”、“匡扶正义”的名义下牟取私利。《左传》记载,齐桓公曾经奉周惠王之命讨伐卫国,卫国战败后,齐桓公“数之以王命,取赂而还”,也就是说齐桓公“严辞训斥”了卫国人,然后拿着卫国人给的财宝高高兴兴地回国了。难道这帮当霸主的都掉钱眼里了?齐国、越国这样的大国还缺钱吗?答案是——真的缺钱!春秋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的花销另论,单说“戎”,也就是战争,《孙子兵法》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霸主经常要通过发动战争来“伸张正义”,国家财政的压力可想而知。齐国人托名管仲写了本书叫《管子》,越国人有著名的“计然七策”,主要都是在探讨国民经济和国家财政的问题。所以,要说勾践“贪财”,那的确冤枉他了,但他确实“缺钱”。扩建新都、营造琅琊台、训练水军,哪一项不需要巨额资金?政治账后面隐藏着的是经济账。

 

  这样一来上面所讲的几件事就解释得通了:对于霸主来说,各诸侯国听从命令是基本要求,所以像邾隐公那样的必须得收拾。至于卫国和鲁国,到底谁执政勾践并不关心,只要执政者服从越国号令即可。在卫国,少打一场仗,或者少呆一天,都能省不少军费;鲁国的事,三桓上百年的根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除掉的。花了很多钱,发动一场战争,还未必能解决问题,这种买卖不划算,所以勾践当然不会为鲁哀公出兵。这就是春秋时代残酷的政治现实,一种弱肉强食的生存逻辑,也难怪孟老夫子会感叹“春秋无义战”了。

上一篇: 从《金瓶梅》看晚明市井生活

下一篇: 北宋禁军怪事:热衷“颜值”而非战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