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男人屋> 古代史>正文

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身大陵山(2)

2017-01-08 阅读次数:

探秘:老子究竟是不是葬身大陵山
 

  老子逝世的史实《弘明集》多处有记载。《弘明集》是南朝齐梁时佛教徒编写,唐代佛教徒道宣续编,著《广弘明集》三十卷。这两本书记载了魏晋时的道佛辩论,其书中记载:

  释道宣跋孙胜《老子疑问反讯》说:“老子遁于西裔,行及秦壤,死于扶风,葬于槐里。”释法琳《广弘明集·十喻篇下》说:老子“生于赖乡,死就槐里。”内七喻曰:“老子生于濑乡,葬于槐里。”甄鸾《笑道论》驳斥老子不死说时称:老子“身死关中,坟垅见在。”释道宣《广弘明集·辩惑篇序》“李叟生于赖乡,死于槐里,庄子可为实录,秦失诚非妄论。”后来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李叟死于槐里。”因而可以说,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古今也没有原则分歧。老子逝世的地方在古扶风、槐里,即今周至县,也就是逝于楼观西3公里的大陵山。其地称扶风槐里的原因首先是老子死时,周至尚未置县,其地属于右扶风槐里辖,槐里辖地包括今周至县平原和山区。其次老子亡于大陵山后,右扶风槐里一度称古废丘县。汉高祖三年(204)改废丘(亦称犬丘,项羽灭秦称犬丘邑)县为槐里县(今兴平县东南),辖今周至县境域。汉朝初年,周至县域仍属右扶风辖。三是周至置县后仍属右扶风辖。《汉书·地理志》载:“右扶风,县二十一;周至、户、槐里……”。周至县建县于西汉太初元年(前104),是右扶风的辖县之一。清雍正十三年,周至知县杨绎(山西泌州,今山西东南部人)在《游终南山》诗写道:“邰封槐里平如掌,渭水萦纡似带流。……”称周至为槐里。四是古槐里今兴平县与楼观和大陵山隔渭河相望,关中31个县中再无老子陵墓和葬地,可证老子葬于大陵山吾老洞是符合史实的。

  《广弘明集》还引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上的话,证明老子逝后葬于大陵山。按照《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河南鹿邑县老子庙中“又北有李母庙,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可见老子故乡有老子母亲的庙和冢,只有老子庙而没有老子冢,这和司马迁所记“老子过关西去莫知所终”相合,因而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秦失吊唁,是在庄子《养生主》作成之前,决不会有错。由于司马迁是在河南一带采访的口碑史料,不知老子死于何地,才记为莫知其所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事非经证。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是非不死之言,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死之理。”其中就水即今就峪河,发源于海拔2631米的周至秦岭四方台山北侧,从就峪口出山,经楼观镇、司竹乡,流入黑河。就峪河长38.5公里,流域面积95.4平方公里,就峪口大陵山是就峪河切割、冲刷和砂石以及风成黄土堆积形成的。大陵山就峪河建有水电站,向北建有就惠渠引水坝。坝西有老子墓,大陵山顶有吾老洞。

  魏晋隋唐时今楼观及大陵山一带地名为神就乡闻仙里,神即直指老子就葬在此处。北宋宋敏求《长安志》记有周至唐时乡社:望仙乡在县东四十里,管社一十四:仙檀乡在县东二十五里,管社一十四;仙果乡在县南五十里,管社一十五;神就乡在县西南三十里,管社二十四。”楼观周围各乡均冠有仙字,大陵山就水一带称神就乡。元至元三十年立的《楼观先师传碑》称楼观大陵山一带为神就乡闻仙里。至于有的文献所说:老子“西去流沙”,也可从大陵山下及迤西河流众多,沙滩宽广得以印证。就峪河西有韩峪河、马岔河、黑河、骆峪河、芦河等,河水挟带的沙石,出山后堆积在平原上,形成纵横数十公里的流水积沙,河床游荡不定。山口圆石相枕,中游卵石鳞鳞,下游细沙漫漫,流水沙滩,蔚为壮观。谚语说:“七十二道脚不干”,主要指这一带的河网流沙。虽近几年整治河道,三河归一,围滩造田,但是昔日大自然流沙奇观,依稀可见。大陵山下的流沙景观与西去流沙是吻合的。

  明代《正统道藏》载:老子在甲寅年从西楼观大陵山南台冉冉上升,尹喜悲怜哀求,老子下降,给尹喜讲了一段话,又升天而去。台称飞升台,谷称飞升谷,虽然演义神话,实是历史投影。

  明清两代,《周至县志》、《长安志》、《陕西通志》等均有大陵山吾老洞的记载。如清乾隆十四年(1749)编写的《周至县志》称“就谷,其西为吾老洞,石穴深邃莫测,听有风声,相传中有五匣,即老子墓。洞上有殿,奉老子石像。谷之东三里为飞升台”。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卷三记有:《水经注》就水北经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昔李耳为周柱史,以世衰,入戎于此,有冢。……然庄周著书云:老聃死,秦人吊之。是非不死者,人禀五行之精气,阴阳有终变,亦无不化之理,以是推之,或如所传。……按《长安志》引此文。这本书又记道,《旧志》记载:吾老洞“在就峪西,洞穴深邃莫测,听有风声。相传有玉匣,即为老子墓。山顶有庙,有老子石像,知县章泰重修,有碑记。

上一篇: 孟子的仁政主张:孟子谈仁政

下一篇: 赵匡胤以文盲为使者 吓跑南唐辩才徐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