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
男人屋> 古代史>正文

大航海时代此人第一个促成中国的海上霸权(2)

2016-12-28 阅读次数: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活跃的大量海盗除了倭寇外,很多是因各种原因成为海盗的中国人,这些人一方面阻碍了丝绸之路的贸易,但同时也有促进作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一带一路”同样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境况,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卢正恒:这些海盗并不完全阻碍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是一个海盗,但实际上,他是第一个促成中国确立海上霸权的人。这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只能待在台湾,听从郑芝龙号令,而郑芝龙能够完全控制东亚地区海上的贸易活动。

 

  诚如这个问题所说,海盗或许是促进当时东西方贸易或整个海上贸易的媒介。海盗产生的原因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说是很复杂。简单地来讲,海盗就是因为没有钱赚,而当时被政府所控制的沿海地带有很多“三不管”地区可以供其生存,军人、海民或疍民,都有可能成为海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一个合法的收入。

 

  从历史的角度看,要稳定这些海盗的方式有两个。对海盗而言,大家都有钱赚、有稳定的收入,这些危险的海盗行为就会减少;对国家而言,明朝和清朝主要的策略是招抚,所谓的招抚,即将其纳为国家的军队和商人(例如郑芝龙)。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时有许多担任翻译的人,海盗可能通过翻译获得成功、致富成为商人,但也可能因翻译问题而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战争。如果说“一带一路”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或许历史告诉我们的是,语言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民族、语言非常多,精通语言的人或许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就像卢正恒与杭行所说的,国家如何在一定的制度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利益,掌握语言的人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当地社会,结合当地的旧有制度,或许更能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

 

  清朝在17与18世纪曾向俄国派出三个使团,还曾向俄国试探经其境内向奥斯曼土耳其派遣使团,由此看来清朝前期对内亚方向的外交十分活跃,这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一般印象十分不同。就此问题请您释疑?

 

  孔令伟:据官方文献记载,清朝曾经向俄国派出数个使团,至于非正式的交流则更多。例如清朝通过中亚其他民族与俄罗斯的沟通,由于不是官方活动,因此就没有记载在官书上。这又牵引出另一个问题:清朝是否闭关锁国?“闭关锁国”这一说法又是谁创造出来的?

 

  其实“闭关锁国”这个说法与晚清革命有关。革命党人为了塑造清朝落后的历史形象,出于政治宣传目的,创造出这样的话语。另一方面是西方人,尤其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汉学界对清朝的研究。由于存在时代局限性,就拿美国汉学奠基者费正清来说,他在博士论文中创造了冲击回应说(impact-responsemodel),认为清朝缺少内在的动力去进行社会改革,无法自主完成现代国家建构,必须由英国人的大炮敲开中国的大门。但实际上,这种说法现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挑战。其实透过更多的材料,尤其是透过清朝面向内亚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清朝不仅对内亚的外交十分活跃,对内亚的商业活动、情报收集、地理知识的调查,都有过积极的作为。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太多。

 

  库伦的蒙古人交易市场

 

  明清以来,藏传佛教在连接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之间的作用和地位有什么变化?通过藏传佛教,这几个区域交流的最主要物品是什么?请推荐几本相关英文论著。

 

  孔令伟: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关注耶鲁大学濮德培教授在《晚期帝制中国》(LateImperialChina)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清代准噶尔入藏熬茶的文章,里面就有提到准噶尔、西藏与清朝之间的货物流通。关于这个议题,中国和日本学者也有不少成果,值得参考。另外,去年也出版了一本文集《MuslimsinAmdoTibetanSociety: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es》,讲穆斯林在安多藏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里面也讲到一些物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这本书也是比较前沿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 揭秘杨家将:佘太君和穆桂英根本不存在

下一篇: 三国十大著名降将:临阵归降却名留青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