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男人屋> 近代史>正文

毛泽东因何事称朱德元帅“度量大如海”(2)

2016-12-26 阅读次数:

 

  朱德以这样的诗句,表达他出国时的心境: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朱德远赴欧洲,在柏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已是36岁,又重新开始学习,重新当普通一兵,重新开始奋斗,过饥寒交迫、风餐露宿、流离失所的生活。正是赤诚的爱国情怀、为国为民不屈不挠进取奋斗的精神,使他从一个爱国者、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敌在眼前,枪在手中,决战非遥,胜券可操”

 

  入党后,朱德和一同出国的好友孙炳文等,一边在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一边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常阅读中共旅欧总支部办的《赤光》、德国共产党机关报《红旗》、《第三国际通讯》、《共产国际》等刊物。通过这些学习,朱德初步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中国革命和世界有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朱德是党小组年龄最大的党员,由于他阅历丰富,待人坦诚,处事稳重,认识问题深刻,学习又十分刻苦、认真,大家对他很尊重,亲切地称他朱大哥。每次学习讨论,他都积极发言。有一次,讨论有关中国社会变革问题时,他说:“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贫穷落后,社会停滞不前。不彻底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不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军阀和帝国主义,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不能改变,只得任人宰割,社会也不能发展和进步。” 由此可见,朱德通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开始认识了拯救国家、民族与人民的道路。

 

  孙炳文当时给国内《向导》周报写的信,反映了他和朱德学习时的心境,说:找到了“大雄无畏”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食粮”,感到“如梦初觉”,觉得“敌在眼前,枪在手中,决战非遥,胜券可操”。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找到革命真理的喜悦、投入革命斗争的渴望。他们哪里想到,中国革命道路将是多么艰巨复杂,为实现革命理想,将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将有多少流血牺牲。孙炳文在大革命洪流中回国,不久就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四一二”大屠杀中流尽一腔热血。

 

  “黑暗是暂时的,革命会有胜利的一天”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朱德矢志不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

 

  朱德入党后不久,即向党表示“忠诚于革命”,要求到苏联学军事,“归国后即终身为党服务,作军事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使年轻的中共认识到只有创建革命武装才能生存下来继续革命。这时,朱德成了中共党内无人可以比肩的军事人才,因为他曾是滇川军界赫赫有名的将领,有过十年战争经历与经验。他也确实兑现了对党的承诺,为创建人民的武装立下大功。

 

  “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下失败,两万多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七八百人,许多意志不坚定者纷纷离队,就在这时,朱德挽狂澜于即倒,登高一呼:要革命的跟我走,我总有办法的,黑暗是暂时的,革命会有胜利的一天。他说到做到,以起义军余部的星星之火,燃成湘南起义的燎原之势,再与毛泽东会师井冈,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朱毛红军虽然由小到大,取得多次“反围剿”的胜利,但却因“左”倾错误的干扰而丧失了中央苏区,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48岁的朱德,是长征高层领导中最年长者,但他为了节省强壮战力而不要配备的担架,只要两匹马,一匹用来驮文件,一匹用来接护总部队伍的伤病员。两年长征,朱德经历了全过程,而且比毛泽东等多走了一万多里,其中的艰险曲折难以想像。作为红军总司令,他一直站在这支钢铁队伍的前列,不仅要指挥部队在枪林弹雨中闯关夺隘,还要对“左”倾军事错误、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又分离后,他促成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终于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正是他有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才有万难不屈的意志,才得到毛泽东的赞誉:“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上一篇: 哪位中共高干新婚 毛泽东闹洞房送打油诗

下一篇: 在民国骑上自行车:除了要上牌还要交养路费

相关推荐